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,緊張而忙碌的生活與工作節奏讓人壓力陡增,越來越多的人因心理承受力出現“透支”而進入所謂的“心理亞健康”:失眠頭痛、興趣減退、精力不足、情緒低落、易怒、著急……各種癥狀給人們正常的生活、工作及身心健康帶來極大的困擾。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表示,這些癥狀其實多為抑郁、焦慮的軀體表現,如不及時糾正,一旦持續出現這樣的狀態,抑郁癥很可能就此“纏”上你。
抑郁被稱“心理感冒”
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,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,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。楊甫德表示:“抑郁焦慮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,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自殺想法和行為。目前在心理問題中,抑郁是最為常見的,如同身體感冒一樣,抑郁也被稱之為‘心理感冒’。”
這種心理疾病所表現的癥狀多為莫名的情緒低落和消沉,且遲遲難以恢復;睡眠不好也是抑郁者的顯著特征,經常胡思亂想到天明,睡不好、吃不香、做不動的惡性循環隨之形成。抑郁者會逐漸變得孤獨和封閉,他們把環境、自我和將來都看得一無是處,有人甚至冒出了厭世的念頭。
但是,不幸的是,許多人不愿正視抑郁癥狀,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對抑郁的理解,很多人聽到抑郁便與嚴重的精神病聯系起來。專家指出,平時最常見的只是抑郁狀態,醫學上將抑郁癥劃歸為“情感障礙”,它并不屬于精神病的范疇,也不會發展成為精神病。
樹立正確認知觀
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顯示,全球抑郁癥的年患病率約為11%,目前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,預計到2020年可能將成為僅次于冠心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。根據一項流行病學調查估算,中國抑郁焦慮患者已達9000萬人,并呈逐年上升的態勢,嚴重危害公眾身心健康。
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主任醫師姚貴忠教授指出:“抑郁焦慮作為一定程度上的‘社會病’,隨著社會的壓力逐漸增大,患病的人也越來越多。每個行業都有心理亞健康者,每個群體都存在患病的可能。但大多數人對抑郁焦慮認知不足,并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焦慮障礙,也不愿承認自己患有這種疾病,認為這是一種恥辱,多采取心理抵觸和回避的態度,導致我國抑郁癥患者就醫率不足10%。而由于未能得到及時、正確的診斷和治療,抑郁焦慮給很多患者健康、生活、工作帶來嚴重影響。”
楊甫德表示,抑郁焦慮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患者長期處于這樣一種狀態中無法自拔,而又諱疾忌醫。其實,患有抑郁焦慮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事情。俗話說,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,許多人一生中多少都會有這樣的階段,關鍵在于采取何種態度應對。戰勝抑郁焦慮其實是一場與自己的“心理”的對決,需要積極勇敢地面對。
防止復發是關鍵
抑郁癥患者不僅需要及時的心理治療,更需要及時的藥物治療。專家強調,如果發現自己有抑郁表現,應主動到醫院去接受心理診治,以便及時擺脫抑郁的困境。
“值得注意的是,抑郁癥及焦慮癥一般取得一次性治療效果并不難,但容易復發。”姚貴忠指出,主要原因是抑郁癥患者沒有按要求進行足量、足療程規范治療,導致病情反復,伴隨睡眠困擾、疲乏等殘留癥狀持續存在,還可能轉為長期難治愈的抑郁癥。因此,在治療期間,患者應積極響應醫生指導和建議,按時服藥。即使在首次抑郁癥發作治愈后,也應維持用藥至少6個月。姚貴忠揭示了抑郁癥治療的關鍵。
抑郁焦慮對身心造成的痛苦和對工作、生活所造成的損失,遠遠大于藥物的副作用。在藥物選擇上,應嚴格按照指南規范,選擇安全性高、副作用小、方便停止的藥物。早治療可以獲得更多的完全緩解機會。臨床經驗也表明,通過規范治療,80%的患者可以實現臨床治愈。
楊甫德建議,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關注自身心理的變化,如出現情緒低落、失眠、頭疼等常見的軀體癥狀時,要引起注意,及時調整自己情緒。如果癥狀持續時間長,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,就應積極就診、尋求醫生的幫助。“只要做到了快速識別、正確對待、及時處理,生活依舊充滿陽光。”
延伸閱讀 5招遠離抑郁
有證據顯示,充足的鍛煉對心情會有好的影響。一周3次燃燒350卡路里、持續出汗的鍛煉能減少抑郁癥的癥狀,其效果與抗抑郁藥物相當。經常曬太陽也有助于改善季節性情感障礙癥。晚上好好睡一覺能提升一個人的精神。甚至食物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例如多吃魚的人患抑郁癥的幾率最低。
1.每天給自己至少半小時的時間完全獨處,做一件自己真正想做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。
2.為家人服務的時候別省掉自己那一份,例如做早點、買新衣。
3.和家人、朋友保持聯系。這里說的聯系不是打電話問候,有事找人幫忙,而是真正的交流,互相傾訴你們的興趣、愿望、動力、壓力、苦惱等等。
4.融入你的工作團隊,把同事變成可以相互依靠和體諒的人,分工合作,創意共享、風險共擔。
5.發展一項(至少一項)業余愛好,它可能成為你與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甚至陌生人建立聯系的橋梁。有著共同愛好的人通常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信任。
(中國中醫報)